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清領時期-嘉義縣

乾隆五十二年(1787)十一月初三日,乾隆皇帝因林爽文事變,諸羅縣民守城有功,將「諸羅」賜名「嘉義」,為本縣命名的由來。

道光年間(1821-1850)嘉義縣的地方行政區,劃分為四十一保。「保」下置「莊」。

明其中轄區全部或大部位於今嘉義縣境(含嘉義市)有:

嘉義西保(六四庄,今水上鄉、嘉義市)、白鬚公潭保(三三莊)、嘉義東保(一四六莊,今竹崎鄉、番路鄉、中埔鄉、大埔鄉一帶)、牛稠溪保(一九莊)、大目根堡(七六莊)、柴頭港保(三九莊)、打貓東頂保(六六莊,今大林鎮、梅山鄉、雲林縣古坑鄉一帶)、打貓東下保(五○莊,今大林鎮、民雄鄉、竹崎鄉一帶)、打貓西保(一八莊)、大康榔東保(一二莊)、大康榔西保(五一莊)、打貓南保(六五莊)、蔦松保(八莊,今東石鄉、雲林縣水林鄉一帶) 、打貓北保(一五莊)、大坵田西保(六○莊)、鹿仔草保(一九莊)、龍較潭保(三○莊)等十七保。一小部分在嘉義縣境者有下加冬北保(五四莊)、下加冬南保(四二莊)。

同治(1862-1874)初期。嘉義縣劃分為保三十六、莊九百三十六。其中轄區全部或大部在位於今嘉義縣境(含嘉義市)之保有十五,其中保、莊與原轄名稱、數量的變動如下:

嘉義東保(四十莊)、大目根保(三十九莊)、打貓東上保(三十六莊)、打貓東下保(三十一莊)、白鬚公潭保(四十四莊)、嘉義西保(三十二莊)、鹿仔草保(十三莊)、龍蛟潭保(二十二莊)、柴頭港保(三十五莊)、大康榔保(十五莊)、打貓西保(十七莊)、打貓北保(二十四莊)、打貓南保(三十九莊)、大坵田西保(二十二莊)。

轄區一小部在今嘉義縣境者:下茄苳南保(二十八莊)、下茄苳北保(三十八莊)。

光緒元年(1875)嘉義縣與臺灣縣,改以曾文溪為界;十四年(1888)嘉義縣之北,增置雲林縣。

其中全部或大部位於今嘉義縣境者(包含嘉義市)有:嘉義首堡、嘉義東堡、大目根堡、牛稠溪堡、打貓北堡、打貓東頂堡、打貓東下堡、打貓南堡、打貓西堡、白鬚公潭堡、龍蛟潭堡、鹿仔草堡、大坵田西堡、大康榔東下堡(今太保市、鹿草鄉一帶)、大康榔西堡、蔦松堡等十六堡。及一小部的下茄苳南堡之牛稠埔莊(今水上鄉牛稠埔)、番仔寮莊(今水上鄉番子寮)、三界埔莊(今水上鄉三界埔)及下茄苳北堡之三角仔莊(今鹿草鄉三角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