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成立新農業發展委員會,提高農漁民所得

嘉義縣是農業縣,農漁業發展是我們的經濟命脈,面對農漁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及多元通路的產生,農漁業生產關係及品牌行銷應進一步轉型創新,政府必須用心打開通路,讓生產者生產符合消費端需求的農漁產品,擺脫盲目生產忐忑不安的宿命。

縣府將成立新「農業發展委員會」,不管是土地利用或設施利用型的生產,針對農漁民生產的技術、資金、行銷及通路提供協助,將小農組織輔導成具有供貨及議價能力。

政府組織工作團隊,協助農漁民,利用大數據及物聯網,舉辦通路商與生產者的見面會,創造穩定的市場通路,提高農漁民生產所得。

成立新農業發展委員會 提高農漁民所得
成立新「農業發展委員會」

籌建「農漁、長照」產業園區,完善產業發展

在大埔美及馬稠後工業園區的基礎上,嘉義的農漁業生產需要因地因產的就近加工廠,將農漁產品分級整理或加工,也需要具有研究、生物科技及冷鏈系統的產業園區,讓農漁業有能力面對極端生產環境及調節,所以需要籌建「農漁產業園區」

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,嘉義更是全國老人比率最高的縣市,台灣需要一個為高齡社會需要生產及服務的園區,不管是長照用品的生產、研究或照顧產業訓練,對未來長照產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要,所以由嘉義來爭取籌設「長照產業園區」,造福嘉義及全國的長者

產業雙星,完善產業發展 籌建「農漁、長照」產業園區
農業、餐飲串連打造特色美食嘉義

整合觀光軸線,強化觀光主題,共存共好

自從週休二日後,各縣市觀光產業迅速成長,加上台灣放寬對外國遊客的簽證,鄰近國家及東南亞遊客來台更加方便。嘉義從原本的農漁業生產基地,許多鄉親慢慢轉型從事觀光業,不管是觀光工廠、農漁業體驗、經濟或生態旅遊,但大都流於單打獨鬥。

強化觀光主題,打造特色嘉義 故宮南院,打造文化城市

觀光發展必須整合觀光軸線,強化觀光主題,透過異業合作及差異化,加強行銷及參展,吸引國內外遊客來嘉義旅遊,共享觀光經濟,針對不同的消費族群,推出主題遊程,讓大家共存共好。

整合觀光軸線,打造好行嘉義

組織工作小組,推動不老運動,創造不老社區

老人是一個年齡範圍的稱呼,在這樣的一個年齡範圍若以健康程度來區分,有健康及失能的長者,失能長者又區分輕微失能及重度失能,所以長者的照顧必須依其不同的形態來加以對應。

推動不老運動,創造不老社區

健康老人及輕微失能長者的關懷及照顧,唯有強化社區的能量,讓老人家在社區擁有健康,活得快樂!縣府組織工作小組,跨域整合衛生、社福及教育,協助社區抓對方向,擴展能量,推動不老運動,創造不老社區

至於較重度失能長者在家或機構照顧,應主動關心及輔導其照顧的質量或強化稽查機構的照顧情形,讓我們的長者過有尊嚴的老年生活。

活得快樂!縣府組織工作小組

投資教育,讓我們的孩子與世界接軌

在少子化的時代,每一個父母都關心小孩教育的質量,過去標舉德智體群四育並進,後來又加上美學教育,近來食安問題嚴重,加上食育,變成德智體群美食六育。

讓我們的孩子與世界接軌

不管幾育,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教育我們的小孩子有能力在這個社會生存與生活,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建構及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基礎教育重要的方向。

所以讓我們的小孩子擁有與人相處、團隊合作、分析思考、與時俱進的能力,是我們的教育目標。

縣府應舉辦有助於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全縣性學術及運動競賽、獎勵有創新能量的教育工作者、鼓勵各校發展特色。投資教育與世界接軌,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地球村重要成員。

團隊合作,是我們的教育目標

全縣生活大調查,解決鄉親生活的苦

嘉義縣幅員廣大,許多基礎建設年久失修,還有許多鄉親飽受淹水之苦,這都需要用最大決心跟速度去改善及解決。

縣府將做全縣大調查,以村里為單位,針對鄉親的運動、就醫、交通及道路品質、老人安養聚會環境(含活動中心、嫁娶宴會地點)、文化活動及托育環境等做總體檢,了解各村里需求,提出對策,依照輕重緩急,解決鄉親生活的苦。

唯有以村里為單位,才能對症下藥,滿足鄉親生活所需,提高就近便利的生活品質及環境。

全縣生活大調查,解決鄉親生活的苦 提高就近便利的生活品質及環境